投影仪科普:球面镜头与非球面镜头的区别是什么
在很多的高端投影仪介绍中,经常会看到“非球面镜片”的概念,不少品牌,比如索尼甚至还会以XA等新冠名来凸显其“超级非球面”,徕卡的ASPH镜头也就是非球面英文单词Aspheric的前四个字母缩写。那么非球面镜片到底是什么?和球面镜头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球面和非球面,主要是针对镜头几何形状而言,即球面镜片与非球面镜片。他们在几何形状上的差别决定了它们在平行的入射光的折射方向上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其成像效果的好坏。球面由一个参数,即球面半径决定其形状,非球面理论上可以有多个参数决定其面形,并能从中心到边缘连续发生变化。这样一来,仅仅是球面透镜组成的镜头不能完全校正的象差,使用非球面透镜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成象质量大大提高了。从另一角度来看,使用非球面透镜,往往一个透镜的作用等同数个球面透镜的组合,于是球面透镜组合无法获得的新型镜头可能产生,或者是镜头构成数量大幅度减少。一般普通投影仪镜头是采用球面镜片组成的。其镜片呈球面的弧度,其横切面亦呈弧状。当不同波长的光线,以平行光轴入射后镜片上不同的位置时,在菲林平面(与镜片中心和镜片焦点联机相垂直的、通过焦点的平面)上不能聚焦成一点,而形成像差的问题,影响影像的质素,例如出现清晰度下降和变形等现象。许多用小伙伴在使用投影仪时,感觉投影四周尤其是四角比中心部分要昏暗模糊,还会有色彩分离的现象。非球面镜头则不是呈现出球面的弧度,而是镜片边缘部份被“削”去少许,其横切面呈平面状。从非球面透镜的使用效果和使用目的区分,非球面透镜的作用可归纳为:(1)成象质量的提高,例如改善锐度、反差、减小幻影和不必要的反射光斑等。(2)提高镜头的光学性能,包括大孔径化、广角化和高变倍比等。(3)使镜头小型化和轻量化,减少透镜数量,缩小外形尺寸和减轻重量等。独影投影仪特采用1080P非球面全屏清晰镜头,画面均匀,成像更细腻。此外采用HiFun色彩引擎,使用了27项增强技术,超75%NTSC色域,大程度地减少了光影对画面颜色的改变,带来真实的视觉体验,不足千元,实现跨级享受。简单来说,球面镜头(Spherical lens)是镜片两面都是球面,而非球面镜头(Aspherical lens)一面或两面的曲率不是球面,可以是圆柱面、双曲面等等。
球面镜头造价便宜,成像容易出现畸变等问题。而非球面镜头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消除畸变、提高成像质量和清晰度,但制造工艺要求更高,成本也更高。
在投影仪中,非球面镜头特别适用于广角、长焦距或者超短焦距投影,能够实现更加清晰、稳定的投影效果。而且,与球面镜头相比,非球面镜头的调整空间更大,可以实现更好的投影平整度。 投影仪中的镜头可以分为球面镜头和非球面镜头两种。
球面镜头是以一个球面为基础制造的,具有对称性,虽然成像质量相对较差,但制造成本较低,被广泛应用于低端产品中。
而非球面镜头则是通过复杂的设计制造出来的,它们的曲率不再对称,可以更好的校正图像失真并提高成像质量。这种镜头的制造较为复杂,而且成本较高,常用于高端投影仪中。非球面镜头的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投影仪特性进行定制。 球面镜头和非球面镜头都是投影仪中使用的光学元件,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形状和设计。
球面镜头,顾名思义,是球形的镜头。它由一个圆形凸透镜构成,将平行的光线聚焦于一个固定的点上,形成一个图像。然而,由于球面镜头的形状是球面而非理想的球形,因此它存在像差问题,即光线聚焦在图像平面上的不同位置,导致图像失真或模糊。
为了解决像差问题,设计师们开发了非球面镜头。非球面镜头通过对球面镜头进行形状细微修改,以消除像差并提高图像质量。非球面镜头经常使用复杂的几何形状和曲率半径,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光路。这些镜头的设计需要消耗更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它们的价格通常较高。
总的来说,非球面镜头比球面镜头更能够减少像差问题和提高投影仪的图像质量,但是它们的价格通常更昂贵。 投影仪中使用的透镜分为球面透镜和非球面透镜两种。球面透镜上的曲面都是球面,符合一个球的形状;而非球面透镜的曲面则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球面透镜的优点是制造工艺较简单、成本较低、透镜表面处理容易等,因此在传统的投影仪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球面透镜存在一些缺点,在投影仪的边缘区域会有较大的像差,影响画面质量。非球面透镜通过复杂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可以减小像差,显著提高了画面质量。
综合来说,非球面透镜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投影仪的画面质量,但与之对应的是成本较高,因此在选择透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谢谢分享 学习一下 第一次看到这种概念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