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ANSI流明亮度和极米发布的电影色彩亮度有什么区别,对消费者所用到的家用投影又有什么影响?
不同于工业投影主要用于商业办公,只需要保证用户“看到即可”,家用投影播放的影视剧内容色彩更加复杂,要有更好的观影体验,投影就必须具备更优秀的色彩表现。红、绿、蓝作为三原色,能组合形成万物各种色彩,是最纯粹的颜色,而“色彩亮度”则反映的正是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是最能衡量彩色画面表现的指标。
在ANSI标准下,亮度测试时仅要求测试白场下的亮度,导致的结果是可能白色画面下亮度数值很高,但显示丰富色彩的画面时,亮度就会断崖下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极米全新发布的CCB标准,将亮度测试方法限定成了分别测试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最终得出色彩亮度,可以更有价值地反映出用户观影时的色彩表现和实际感官亮度。
所以白场亮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只有当白场亮度和色彩亮度相等时,这个亮度数值才对投影显示效果有参考价值。白场亮度高,色彩亮度低,就相当于将手电筒的一束光打到彩色画面上,亮度看似高,颜色却很寡淡。比如单色激光光源+荧光轮的显示方案色占比仅有80%-90%。
而这也就是CCB标准中的“色占比”概念。在CCB标准下,只有当色占比(色占比=色彩亮度/白场亮度)达到100%时,才是符合该标准的投影产品。
不要局部亮而要整体亮
采用LCD方案的投影会存在画面亮度不均匀的现象,比如画面中心和边缘亮度相差甚远,造成画面边缘暗角。ANSI标准只要求测试画面上的9个点,几乎完美避开了画面暗角,不能真实反应画面整体亮度,所以在ANSI标准下,亮度数据会比实际真实亮度高出10%-20%。
而CCB标准为了规避 ANSI标准的问题,将亮度测试从传统的9个点,提升到了13个点,特别增加了4个角的测试点,更能真实反应画面实际的整体亮度。
保证色准再谈亮度
在所有色彩中,黄、绿色对亮度提升最为明显。所以只需要简单地加入黄色就能提升亮度,例如单色激光投影产品在光机中增加黄色杂光就可以提高亮度,但导致的后果就是画面会出现偏色。如前文所说,红、绿、蓝作为形成所有颜色的三原色,其他颜色的混入就会使颜色变得不纯。所以必须先保证色彩的准确性,再去谈亮度。毕竟,谁也不希望看到的西瓜变成了“黄瓜”。
传统ANSI标准下,亮度测试时对色准没有明确要求,这也直接导致部分厂商为了追求更漂亮的亮度数值而牺牲了色彩的准度,甚至以严重偏色的画面进行亮度测试。而CCB标准为了彻底规避ANSI标准的弊端,严苛限制了亮度测试时的色准,投影需要在满足Rec.709色彩空间定义的红、绿、蓝标准色点,偏离不超过±0.08的前提下进行亮度测试。